铅酸蓄电池原理,铅酸蓄电池原理视频

栏目: 蓄电池 编辑: 蓄电池网 浏览量: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铅酸蓄电池原理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铅酸蓄电池原理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铅酸电池的构造与原理?

铅酸电池是一种使用铅及其氧化物制成的蓄电池,主要由正极板、负极板、电解液和隔膜等组成。其构造和原理如下:

铅酸蓄电池原理,铅酸蓄电池原理视频

正极板:采用氧化铅和电解液,在充电状态下,正极的主要成分是硫酸铅。

负极板:采用纯铅制成,在充电状态下,负极的主要成分是海绵状金属铅。

电解液:通常为硫酸和水按一定比例混合的溶液。

隔膜:位于正负极板之间,起到隔离和保护的作用,防止电池内部物质相互接触而产生短路。

铅酸电池放电状态下,正极主要成分为二氧化铅,负极主要成分为铅;充电状态下,正负极的主要成分均为硫酸铅。一个单格铅酸电池的标称电压是2.0V,能放电到1.5V,能充电到2.4V。在应用中,经常用6个单格铅酸电池串联起来组成标称是12V的铅酸电池。

铅酸电池原理?

铅酸蓄电池内装有多空多层的二氧化铅板和松软多孔的Pb板,整个电池内充满了硫酸溶液。

放电时,负极板(铅板)逐渐被氧化成硫酸铅,正极板(二氧化铅)逐渐被还原成硫酸铅,两个极板生成的硫酸铅都释放到溶液中,此时溶液渐渐降低了酸性,比重增大。充电时,溶液中的硫酸铅分别被还原成铅和氧化成二氧化铅。

找铅酸电池的原理?

工作原理:充电时,在正极板上的氧化铅变成了棕褐色的二氧化铅,在负极板上的氧化铅就变成灰色的绒状铅。

铅蓄电池放电时,正负极板上的活性物质都吸收硫酸起了化学变化,逐渐变成了硫酸铅,当正负极板上的活性物质都变成了同样的硫酸铅后,蓄电池的电压就下降到不能再放电了。

此时需要对蓄电池充电,使其恢复成原来的二氧化铅和绒状铅,这样,蓄电池又可以继续放电。

常用铅酸蓄电池的构造和基本原理是什么?

常用的铅酸电池,内部是有网格状的铅板和绝缘纸组成的,内部节构非常简单。现在用的比较多的有两种。一种是叫全封闭电池,所谓的全封闭电池,就是出厂前早已加好稀硫酸液了的电池,是看不到加液空的。

另一种是叫水电池,所谓水电池就是出厂不加稀硫酸的,它是随出售随加稀硫酸的电池。总之,这两种电池用的比较多,应用的范围也比较大。

铅酸电池发明过程?

1859年,普兰特发明了铅酸电池。

自普兰特在1859年发明了用反复充放电使铅板形成活性物质,以稀硫酸为电解质的第一只铅酸电池算起,铅酸电池的发展正式揭开序章。

1873年,奥地利维也纳世博会上,比利时出生的法国工程师格拉姆在布展中偶然接错了导线,把另一直流发电机发出的电接到了他自己送展的直流发电机的电流输出端,弄拙成巧间,铅酸电池赖以生存的直流电动机问世,铅酸电池自此有了可靠的电源。

1881年,英国人色隆发明了铅锑合金板栅,这种板栅与富尔涂粉方法相结合,出现了所谓涂膏式极板。同年,法国人富尔在实验中发现了在铅上涂膏以形成活性物质方法。两者为铅酸电池的可连续生产奠定了工艺基础。

1882年,Cladstone与Tribe提出硫化理论,建立了公认的化学反应式,铅酸电池充放电循环的基本原理和工艺路线得到了确认。

1883年,著名化学方程式PbO2+Pb+2H2SO4=2PbSO4+2H2O被提出,标志着当时的科学家已经掌握了铅酸电池充电、放电的可逆反应。

1886年,Udor及Lucas完成了方便的形成式正极板制法。

1910年,美国的Exide公司正式推出管式正极板。

1935年,Haring及Thomas发明铅锑合金板栅;同年,Slegler发明玻璃丝管代替以前用于管式极板的硬胶管。

1970年,Deviff创制第一个用贫液式结构的阀控式蓄电池。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铅酸蓄电池原理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铅酸蓄电池原理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相关推荐:
  1. 在线咨询
  2. 医院预约
  3. 价格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