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汽车蓄电池模型图纸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汽车蓄电池模型图纸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坦克的内部构造是什么样的?空间有多大?
坦克从外面看起来好像体量不小,不过如果除掉防护装甲、发动机仓、弹药仓,燃料仓以及内部的各种设备等,坦克内部的空间其实还是挺小的,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宽敞,甚至可以说是有点拥挤,毕竟坦克是一种战争机器,主要目的就是为战争服务的,而不是用来享受的,所以,其上面的一切设计都是了能够拥有更猛的火力和更高的防护。比如下图是美国M1A2主战坦克的结构示意简图: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单单是坦克的动力仓和弹药仓两个部分就已经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的空间了,乘员仓所占的空间比较紧凑,艾布拉姆斯是没有自动装弹机的,使用的仍然是人工装弹,所以,里面的乘员加上装填手在内一共有4个(包括车长、炮手、装填手、驾驶员,但是图中只显示出来3个),下面再通过一组动图来看一下坦克在作战的时候,里面的乘员是怎样工作的:
从这几张动图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坦克内部的工作环境确实算不上多宽广,可以说还是挺拥挤的,坦克射速的保证就必须依赖乘员之间的分工合作以及默契配合了,还有,不是所有的坦克上面都是有空调的,就算有空调,一般也是给车载设备降温的,所以,如果是在炎热的环境,比如沙漠作战的时候,坦克的内部环境应该会让你欲仙欲死的,本来空间就窄,又处于一个幽闭环境中,再加上开炮后的硝烟味、汗味等一系列乱七八糟的气味混在一起,这样的环境还是挺感人的。
一个字,窄。无论是过去的一战二战坦克,还是当今的现代坦克,尽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坦克制造在进步,坦克的人机效能不断地提升,但坦克的内部空间扩大缓慢
(苏联二战后装备的IS3坦克的驾驶舱内部图,可见十分狭窄,视野不畅)
坦克内部空间的大小受以下几个要素的限制,一,横向上的大小——车体宽度及炮塔座圈的直径;二,纵向上的大小,炮塔顶高度,车底高及悬挂系统占用高度:三,内部装备武器及人员数量。
首先,横向上和纵向上的大小很好讲。将现代苏系和西方系坦克进行比较,我们会发现苏系坦克内部空间都普遍十分狭窄,即使使用了自动装弹机,将副炮手从战斗序列中踢出,留给其余乘员的活动空间仍然十分有限。
(苏系坦克普遍存在外形低矮,内部空间狭窄的问题)
坦克里面是非常狭窄的,各种设备挤得满满登登!人在里面就像“沙丁鱼罐头”,这张照片是英国伯文顿坦克博物馆里展出的一辆“百夫长坦克”(百人队长)的剖面,里面的“模拟兵人”是弹药手,正在装填弹药。
这张是车长和炮长位置,腿根本都伸不直!座椅也简陋不堪,坐在上面很不舒服,再加上坦克要在各种复杂路面上行驶,都能把屁股颠两半儿!
这是驾驶员位置,欧美早期的坦克也是采用操纵杆控制,到了1960年代后才普及液压助力方向盘,驾驶员进到驾驶位置只能半躺状态,也非常的不舒服,还要用力搬动操纵杆体力消耗非常的大。
通过这几张照片已经了解到了坦克内部的状况,如果按照平米来计算,加一块儿大概其在8~10个平方左右,可问题是里面不只是有坦克乘组,这里面还有40发左右的炮弹、各种机械,液压装置、电器,通讯设备、消防器材...一下子就把空间占没了,分配到人的活动空间是很少的,真正做到的一切为了打仗,任何与舒适性有关的统统取消掉!想吃饭只有野战食品,想上厕所?小便有饮料瓶子或者是钢盔,大便就只能把车地板的安全门打开蹲下...。
欧美坦克人机工程学和环境工程学设计还算好了一些,苏制坦克就更差了很多,图片是伯文顿坦克博物馆内的T–54A坦克整车剖面,丫丫杈杈更是让人透不过气!加之苏制装备在制造上显得不精巧,给人留的空间就更小了!所以,苏联坦克兵在选拔时身材是受限的,人高马大的搞不好进都进不去。早期苏制坦克的驾驶位置也要比欧美坦克小一些,并且操纵杆液压助力性能也不好,T–62坦克甚至为驾驶员预备了一柄几磅重的手锤,倒挡时要用手锤向后砸几下才行,靠臂力后搬操纵杆是很困难的。
总之,坦克内部不但空间狭小,空气质量也很差!柴油味儿、火药味儿、尿骚味儿、野战食品味儿...五味杂陈!还有大马力柴油机发出的巨大轰鸣,其它传动机械强烈噪音、还伴随着夏季40度以上的高温,人待在里面就和桑拿室一样...所以,坦克兵是最坚苦的兵种之一!不论任何国家的坦克兵都是好汉!
内部构造相当节省,毕竟是去打仗,不是观光旅游。
早期坦克mark I 型需要8人操作,8个人在不到2米长,2米宽,1.6米高的空间内执行任务,引擎和武器同在一处,加上没有减震和消音装置,甚至武器开火后的硝烟都无法排出,还要忍受50°的车内温度。环境真心不好,车内充满一氧化碳废气、汽油、机油和火药味道,不少乘员在战斗中就晕厥过去。这是坦克刚出现时的状态,毕竟坐在里面“感觉”上不会死掉。
后期坦克随着机动、防护、武器的提升开始为乘员设计单独的区域执行各自的任务。二战时,基本“空间”最宽筹的就是装填手了,毕竟需要“转身”去取弹药。其次是车长,时不时需要探出身体去车外“观察”敌情(危险系数很大)。最为窝屈的当属驾驶,“坐上去”根本无法回身。
二战后期随着工业水平的进步,“开坦克”逐渐与开汽车相差无几,内部空间人员逐渐固定,分别是驾驶员、通信员、车长、炮手、装弹手5人。区域逐渐成为,底盘驾驶和炮塔操作两个区域。如同家具装修中功能划分一样,这样的划分后,“空间感”显大!实际上,坦克的空间依旧十分狭小。装甲的厚度占据大部分空间,以至于在人员的招募上都有限制身高的要求。
现代坦克的自动化程度超越汽车,大量减少人为的干预。因此,舒适的和空间结构非常合理。比如装填手甚至能在车内站起来:
坦克,陆战之王,开始出现于一战战场,名曰马克1型,由英国人研发投入战斗,后来二战中的德国发挥装甲部队的机动特长,开发全新战术名曰闪电战,坦克于此正式开始成为战场不可取代的力量,坦克主要用于掩护步兵进行作战和消灭敌方装甲力量。在没有反坦克武器的步兵面前是几乎无敌的存在,而坦克内部则由至少四名成员控制,他们在坦克内部作战的空间是怎么样的呢?
坦克,至少由四名成员组成,二战坦克则普遍是五人成员组,他们分别是驾驶员,通信兵(现代坦克取消了该职位,由车长兼任),车长,装填手和炮手组成。他们在坦克中的位置各不相同,通信兵和驾驶员位于底盘前部,其他三人则在炮塔当中。驾驶员的位置最苦逼,他的位置是整个坦克装甲最厚重的位置,但是一旦被击穿,当场去世,且位置极为窄小,坐下后甚至连转身都做不到。
炮塔的空间也很不是很富裕,但是装填手的位置还是相对很宽敞的,毕竟装填手需要转身拿取弹仓内的弹药在进行主炮的装填,需要空间转身,而车长的位置其次,有个座椅能坐着,平时需要探出头观察外部情况(该举动十分危险,很容易被对面的机枪等武器蹦了)炮手的位置最小,他只需要在车长指挥下控制炮塔旋转和主炮开火任务,不需要太大的空间,现代坦克空间相比二战其实总空间没有变大多少,但是因为模块化布置的关系,为成员组提供了尽可能大的空间,所以感觉会空间更大一点。
图为台军M60A3主战坦克的炮塔内部空间图,可以看到车长与炮长的位置可以说是相当的拥挤。装填手则有相对大一些的空间来操作。但也要注意M60A3的车高高达3.2米。我军现役的96式坦克则只有2.3米高。苏制的T-55/54与我军的59式坦克也只有2.4的车高。这样看来谁的目标更明显也是一目了然。
对于数十吨重的坦克来说,其内部空间并不算大。尤其是苏系坦克,它车体要比西方主战坦克小,其炮塔的座圈直径也小。炮塔内不光要有人员的空间,中间还要加个主炮的装填装置,炮塔周围的炮壁上还要装各种设备,其实还是很挤的。但由于坦克成员在操作过程中,除了装填手之外,其他们的活动范围幅度并不是太大,因此,每一个成员的相对的独立空间还是够用的,乘员可以360度活动;但也不要过于乐观,基本上人在座位上距离其四周的炮塔内壁加装的各种设备只有约几十厘米的空间。一旦在野外遇到路况不好,颠簸时还要注意固定自己的身体,防止被颠起来身体部位撞到四周设备,同时开火的时候也要注意固定身体。当然,这也限于成员的体形。身高体宽的会觉得很拥挤,甚至进炮塔都会觉得困难。
这张据说是T-72坦克内部的空间图,可以让我们更直观看到的坦克乘员的内部空间到底有多大。基本上不比上中学时一个课桌空间大多少。
个人曾体验过我军96A坦克的炮塔内部及坦克博物馆的59式坦克内部。首先两型坦克分别是我军战后一代产品和二代半产品,59式成员为4个,96A则为3个,减少一名成员的主要原因是96A配备自动装填装置,这样装填手就可以不用单独配备了。但59式坦克需要装填手,因此其内部空间比96A坦克要拥挤多了。不过96A内部也不是太宽敞,无论炮长还是车长的位置,其每个人的空间不会比上学时你的座位空间能大出太多。
前苏联时,其装甲部队会优先选择一些中亚地区的士兵,因为他们身形较小,比较适合车身低矮的T系列坦克。而西方的主战坦克例如豹II、M1A2、挑战者等等,这些坦克其吨位都超过60吨或接近60吨,还是采用焊接工艺的制造的炮塔,其内部空间要明显大一些。这主要是因为欧洲人的体形高大,另外配自动装弹机坦克也少。4个高大的乘员需要的空间肯定比苏式坦克铸造的蛋塔半圆型炮塔要大一圈。举例美军M1系列主战坦克中,只有装填手的位置是最宽的,因为他需要站立操作,空间不够装不了弹。这里需要说明一下,西方坦克虽然重量大,体积大,但其防护水平并不比苏系坦克要强出多少。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汽车蓄电池模型图纸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汽车蓄电池模型图纸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