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t724蓄电池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t724蓄电池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经历了一千多年岁月的黄河铁牛至今依然完好无损?
绝对没有生锈是不可能的,只是相比数十吨重的庞大体形,铁牛身上的锈迹很不明显,没有造成多大影响,所以至今完好无损。能做到这一点,也是十分不易了,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先进技术。
蒲津渡是黄河中上游的重要渡口,位于山西省永济市古蒲州城西门外的黄河东岸。蒲津渡扼守黄河,自古以来就是秦晋之交通要冲,是河东经陆路进入关中的锁钥之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历史上很多朝代都在蒲津渡修过浮桥。
但唐朝以前的蒲津渡浮桥大多是为了满足军事需要临时性架设,使用竹索连接,寿命很短,也不安全,无法满足交通出行需要,无论政府还是百姓渡河,还要靠船只摆渡。
开元年间,蒲州被定位唐王朝的中都,政治地位进一步提高,唐朝的统治重心在关中,为了加强关中与唐朝龙兴之地山西的联系,进而强化对整个北方的控制,时任兵部尚书张说建议在蒲津渡修建一处更加牢固的铁索浮桥,得到唐玄宗的首肯。
修建铁索浮桥的最大难题是铁索的固定,最终方案是铸造8头巨大的铁牛,每头铁牛重达数十吨,分别放置在黄河两岸用作索桩,将铁索固定在铁牛身上,然后以铁索连接舟船,舟船之上敷设铁板。开元十三年(725年),蒲津渡浮桥建成。这是有史以来黄河上第一座固定铁索浮桥,使得黄河天堑变成通衢大道,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由于索链和索桩都是铁质,故而浮桥十分坚固,一直从唐朝使用到元朝,虽中途几经重建,但都使用"铁牛连铁索,铁索连舟船"的方式架设,即便后来黄河改道,蒲津渡彻底废弃,这八头铁牛仍然忠实地蹲守原地,无人破坏,无人偷盗——因为它太巨大了。
黄河改道后,铁牛所在地被黄河淹没,铁牛也逐渐沉到河底泥沙之中,一开始还未完全淹没,但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随着河床淤积,铁牛已经被完全埋在淤泥中了。
由于当地百姓都知道铁牛的存在,所以发掘铁牛的过程并不十分困难。1989年 8月,考古部门发掘出八尊铁牛中的四尊,每尊高1.9米,长3米,宽1.3米,牛尾处有横铁轴一根,用于拴连铁索,连同用于固定铁牛的底盘和铁柱在内,每尊铁牛的全重达到了惊人的70吨!
根据专家测算,当时铸造八尊铁牛以及铁索耗费的铁,占到唐朝全国年铁产量的五分之四,而且这些铁牛并不是一块纯粹的铁疙瘩,它们造型雄健,气势威武,纹案优美,形象逼真,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先进的冶炼技术,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
当黄河铁牛被打捞出土时,人们惊奇地发现:这四尊铁牛经过1300多年,经历了漫长的风吹、雨淋、日晒、冲刷,表面竟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锈迹斑斑,这是何原因?
感谢悟空问答邀请
第一次知道黄河铁牛的故事,那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从《故事会》上看到的,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又再次荣幸重温一下黄河铁牛的来历和经过。
最早知道黄河铁牛的故事,还是从宋代一个叫怀丙和尚打捞铁牛的故事上得知此时的。
但是,要说铁牛的来历却是发生在唐朝的开元年间。
当时之所以铸造铁牛是有一定的历史原因的,在古代的架桥技术远没有今天发达,但也并不说明古代的人没有智慧。
在古代,牛、象等一般都被视为吉祥物,因此在黄河上铸造铁牛很符合这方面的传统。
但真正铸造铁牛的目的,不是为了一种观赏目的,而是为了在黄河的两岸便于架桥。
当时的唐朝正处于它历史上的巅峰时期,集全国之力铸造约四十多吨的铁牛数尊,分布于黄河的两岸,然后再用数条粗铁索缚于其身,遂形成浮桥。
但随着时日已久,浮桥不免破败,在以后的各个朝代虽屡经修复,但到清代时最终彻底废弃。
但现在的问题是,这些黄河铁牛如果从唐朝开元年间算起的话,到现在为止已经历经一千二百余年,却为何能够保持完好而不被锈蚀掉。
对于黄河铁牛相信大多数人都不会陌生,小学课本曾有一篇名为《捞铁牛》的课文。
该课文讲述的就是,宋朝时有一次黄河发大水,结果把拴浮桥的八只大铁牛冲到黄河中去了。后来一个叫怀丙的和尚自告奋勇,凭借自己的聪慧才智将铁牛依次从黄河打捞上岸。
说到铁牛就不得不提到一个著名的黄河古渡口——蒲津渡。
(今蒲津渡遗址)
蒲津渡位于今山西省永济市古蒲州城西门外黄河东岸。
这个渡口是古代黄河上最著名的渡口。通过这个渡口架设的浮桥是维系秦晋之间最重要的交通要道,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由于有了此浮桥,两岸人民交往才变得容易,商旅之间的贸易才变的便捷兴盛。
公元前287年,战国时期。秦国在今山西永吉县蒲州架设了第一座浮桥,为黄河史上最早的浮桥。
由于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及战略意义,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时,当地为保障秦晋交通间的顺畅,便在黄河两岸各铸造了四尊大铁牛。用以索住黄河上连舰千艘的铁链,以稳定此桥。
(黄河铁牛)
黄河铁牛也叫开元铁牛,铸造于唐帝国最为鼎盛的开元年间,当年唐玄宗为了在陕西和山西的黄河古道之间建造一座浮桥,他就调集了天下的铁料,让人把当时唐帝国年产量八成的铁料铸造成了八座沉重无比的铁牛以及多个铁人、铁柱、铁山,以此来固定那漂浮不定的黄河浮桥。
或许有很多人不太了解当时黄河浮桥是怎样的,所以在这里我们就首先介绍一下当时建造的黄河浮桥。
在唐朝时期,由于黄河河水的湍急、当时造桥技术的不足,人们就只能选择了折中方法来建桥。
那时候,他们以类似于铁索桥的方式用铁链连接了河流两岸,然后在这些铁链上铺上木板,就构成了最原始的浮桥。
而为了保持黄河浮桥的稳定性,他们则又建造了一些船,把这些船铺垫在浮桥下面充当桥桩,以使得人们在黄河浮桥上行走时不会那么飘忽不定。
我们提问中所说的开元铁牛就是这黄河浮桥建造的一大重要构成,由于黄河浮桥并不是固定的桥梁,所以人们就在浮桥两端各放了四座铁牛以及铁人、铁柱、铁山来充当桥的固定物。
大家可不要小看这些铁牛,这些铁牛的体积实际上是很庞大的,每座大概有30吨以上的重量,一旦把它们的底座镶嵌在地面下,就能牢牢地固定住黄河浮桥。
正是在这些铁牛、铁人、铁山、铁柱的保障下,这才使得黄河浮桥一直长久地保存在了黄河古道两端。
只不过这些铁牛在平常使用的时候还好,一旦黄河爆发了恐怖的洪水,那就什么都免谈了。
在宋朝时期,一场洪水的爆发把铁牛给席卷到了黄河底下,那时候为了打捞这些铁牛,就出现了我们小学课本中学到的故事。
古人认为黄河无桥,不可以搭桥,而黄河唯一的桥就是铁索横江,但这个铁索在哪里一直无人知晓,直到1989年在山西蒲州距离黄河3千米的地方发掘了4尊巨大的铁牛,终于揭开了这个谜。
古人云:牛象坤,坤为土,土胜水,所以牛可以镇洪水,黄河铁牛也取自于此。
唐朝时除了东都洛阳,西都长安外,还有中都蒲州,因为三座城被黄河拦开,盛世之下唐玄宗下令要造一座桥将三座都城连接起来,于是黄河铁牛铸造于唐玄宗725年时期,是世界上最大的铁器,重约45-70吨不等,高约1.9米,长3米,总共用了160万斤的铁,举全国之力铸造出来。
图为1989年出土黄河大铁牛时的情景。
黄河两岸分别4尊铁牛,有铁板底座和打地桩的铁柱,再用铁链连起来,在上面铺木板,铁索横江就形成了。重要的是1000多年的巧匠人们已经利用了力学的概念,比如地桩斜插,前牛轻,后牛重,牛的前脚蹲,后脚坐。而铁牛的做法是用巨石刻出铁牛的模子,再把溶的铁灌进去,温度相同,一次成型,异常坚固。
图为七星铁柱,与北斗七星相对应,代表了上苍。
每个铁牛旁有铁人策牛,后面有七根铁柱呈北斗七星摆法,这个铁桥做好后,一用500年没有问题,元朝时蒙古人因战争将铁索桥上的木板烧掉,明朝把桥重修铺上木板,又继续使用,直到民国1907年黄河改道,铁牛被淤泥淹没,直到1989年重见天日。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t724蓄电池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t724蓄电池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